路桥百科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拆城市长”耿彦波:现实版李达康,走哪拆哪,离任时市民齐挽留

2023-03-16| 发布者: 路桥百科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我要斥资5000万修建王家大院!”1995年,灵石县来了个年轻县长,刚一上任就口出狂言。可当时,灵石县全年财...
白癜风怎么治疗

“我要斥资5000万修建王家大院!”1995年,灵石县来了个年轻县长,刚一上任就口出狂言。

可当时,灵石县全年财政收入不过1个亿,拿出5000万修缮一个破院子,怎么说都不是明智之举。

“还不是为了政绩给城市开肠破肚,年纪轻轻,想钱想权想疯了!”

一时间,灵石百姓的质疑声、谩骂声铺天盖地而来,更有甚者,通过各种渠道将举报信送到了山西省委,甚至送到了国务院。

可此人却充耳不闻,拆完灵石县,又去了榆次、太原和大同,所到之处,大手一挥该拆拆,该炸炸,毫不留情,百姓怨声载道。

没想到几年之后,当他真正要调离大同时,和阳门的广场上,却有上千大同百姓,自发拉着横幅、举着照片、流着眼泪为其送行。

他除了拆,究竟为山西人民做了什么,竟让百姓如此爱戴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极具争议的“拆城市长”耿彦波。

1958年,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和顺县,祖上几代都是农民。

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让耿彦波在日后的从政路上,时刻不忘扎根民生福祉。

1976年,18岁的耿彦波鲤鱼跳农门,成了和顺县委通讯组的小干事,虽脱离了农民身份,但他的鸿鹄之志并不在于此。

几年后,深感自身文化素质欠缺的耿彦波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干修班,进行深造。

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耿彦波非常刻苦,经常学到深夜才回寝室,一大早又起床温书。

1995年,他再次进入山西大学攻读研究生,主攻政治经济学。

而这一年,也成为改变耿彦波一生的重要时点。

年仅36岁的耿彦波,被任命为山西省灵石县县长。从这一刻开始,灵石县也迎来了史上最为辉煌的改革。

耿彦波一到任,没有激情澎湃地述职演讲,没有迎来送往的新官上任,而是闷头做了文章开头说的这件大事。

当时,王家大院虽是明清古建筑群,面积庞大,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6倍,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落败不堪。

百姓相当不理解,灵石县不过是一个小县,花巨资修缮这座又破又烂的大院,这不是成心让灵石百姓没活路了吗?

于是,各种污言秽语涌来,百姓们说这位新县是疯子,花着人民的钱,一上任就搞改建,还不就是为了方便从中拿回扣,又不误搞政绩。

可耿彦波却丝毫不理会,他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天天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决心要把王家大院搞出个名堂来。

在耿彦波看来,南围楼北大院,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北大院的修缮绝对是利民利县的大好事,灵石县想发展,必须抓住这个契机。

但是,百姓没有耿彦波的思维高度,再加上改建过程中牵扯到某些团体的利益,从开始到最后,恶毒的诅咒和谩骂就没有停止过。

甚至有人给耿彦波寄去了子弹,举报信更是从各种渠道直接飞到了国务院。

耿彦波一方面顶着压力,处理群众雪片式的上访信件,另一方面又马不停蹄地指挥着王家大院的修缮和灵石县的城市规划工作。

事实证明,耿彦波的坚持是正确的。

几年之后,王家大院终于修缮完成,恢复了以往“山西紫禁城”的面貌,又恰好赶上国家旅游业井喷式地发展,王家大院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灵石县光靠王家大院,发展速度就像坐上了火箭,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每年创收高达几千万。

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百姓,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他们腰包里的钱也越来越厚,幸福感与日俱增。

可在建成初期,这些效益并没有明显展现出来,看懂耿彦波超前眼光的人并不多,理解他的人就更少。

耿彦波也无所谓,还准备在灵石县大展拳脚,为这个小县城谋求更大发展,却被一纸调令,调往榆次做书记。

离开时,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甚至将花圈送到了城门口。可他依然平淡如水,急匆匆赶往下一站榆次。

榆次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比起灵石县,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耿彦波一到榆次,立刻对全城进行了全面考察,十几天之后,胸中便有了一个大概规划。

他发现,整个榆次到处是历史遗迹,人文纵横连接,特别是城南一带,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古迹,稍加改造,必然是极为有价值的旅游景点。

他决定投建一个文化圈,把所有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榆次建成一座热门的旅游城市。

但是,当时的榆次和灵石县一样,政府之前没有统一规划,好多古迹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早就破破烂烂。

耿彦波意识到,要想成为热门的旅游城市,首先要给整座城市换新的面貌。

有了在灵石县的成功经验,此时的耿彦波胆更肥了,他的脑海里很快形成了一个整体规划:

城南古迹众多,该修缮修缮,该整合整合,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榆次老城。

其余地方,该扩建扩建,该拆拆该炸炸,全部换新。

规划一出,耿彦波立刻开始行动,第一件大事,就是炸掉凌云大厦。

不少榆次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凌云大厦可是榆次市的地标建筑,对于当时发展缓慢的榆次市,炸掉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建筑,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可是耿彦波却认为,凌云大厦徒有虚名,坐落在榆次最重要的街道,既没有文化底蕴加持整个榆次市,又起不到标志作用,还妨碍交通,必须炸掉!

说到做到,他雷厉风行的手段,很快让榆次市灰尘满天。

虽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当整座城市一半城区都在修路时,百姓的谩骂声又开始一声不接一声。

不明真相的百姓更私下大喊:“耿拆拆从灵石县杀过来了!”

这段时间的耿彦波比在灵石县时,被骂得更惨,甚至,得知光修路就耗费财政8000万时,百姓恨不得将耿家祖宗十八代骂遍。

有人劝耿彦波收手,这毕竟是一个大计划,万一做不好,砸在手里,人心没了、政绩也没了。

可是耿彦波却说:要留遗产,不留遗憾!畏畏缩缩根本干不了大事情。

最终,他力排众议,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埋头大干。

三年后,当一座座崭新宽阔的马路呈现在榆次人民面前时,当一个个历史璀璨文化被挖掘出来时,人们才明白,有些事当时惊世骇俗,回头看却功在千秋。

榆次老城建成后,很快成为山西著名景点,占地100万平方米的中国汉民族建筑群,再次以历史文化魅力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的游客。

而榆次百姓,不仅生活环境好了,经济发展也飞速增长,人们漫步在崭新的街道上,幸福感油然而生,无不夸赞耿彦波的魄力和眼光。

之前谩骂耿彦波的人也慢慢闭了口,榆次百姓终于意识到,这才是百姓真正的父母官,为民所想,造福一方。

2004年,刚刚将榆次扶上正道的耿彦波,突然又被调至省政府秘书处任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这下,忙疯了的耿彦波终于能把办公室的椅子坐热了。

然而清闲日子没过两年,省委再次将重任压在他的身上,他急忙奔赴太原任副市长,主攻城建。

一到太原,耿彦波就带人四处考察调研,很快就发现了太原的大问题。

一个人口有几百万的省会城市,居然找不到一条通畅的马路!到处交通堵塞,人满为患,完全没有大城市的气息。

长此以往下去城市一定会不堪负重,出现大问题。

他大笔一挥,立刻批示:重新调整城市主干道,全面重建交通要道。

为免除后患,耿彦波请教了专家团队,提前将水电管道深埋地下,道路更是对标国际大城市的标准。

而且,他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亲自过问施工材料,监督工程进度,一双灰蒙蒙的皮鞋,两年间跑遍了太原大大小小的工地。

甚至有几次,他晕倒在工地上,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又看见了那个身心疲倦却眼里有光的市长。

在耿彦波的监督之下,太原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高架桥拔地而起,太原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省会城市。

当太原人民还来不及感谢耿彦波时,2008年,耿彦波又带着省里的重托,来到大同任市长。

说起大同,煤矿产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曾经大同风光无限,因煤大放异彩,可如今由于过度依赖煤炭产业,大同的天永远灰蒙蒙的,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不仅如此,整个大同市竟没有一处像样的城区,到处给人脏乱差的印象。

可想而知,当时的耿彦波接手这个烂摊子,压力有多大。

然而,雷厉风行的耿彦波从不退缩,誓要拿回曾经属于大同市的荣光。

他了解到大同同样是一座文化底蕴极深的古城,有着1600多年的灿烂文化,名胜古迹多达280多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于是,耿彦波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随后,耿彦波大手笔投入300亿,开始对大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御河以西古城进行修缮恢复,对御河以东进行新城现代化建设。

将煤都变成古今结合的旅游城市,即能将让环境污染彻底得到整治,又能实现城市转型,听起来思路不错,利国利民,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

当时的拆建工作涉及到了几十万人的拆迁和安置,稍不妥当,便会背上一身骂名,即便做得再完美,也总会有人不满意。

但挨骂多年的耿彦波,早就习惯了别人的风言风语,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同的改造之中。

还是那双灰蒙蒙的皮鞋,耿彦波穿着它从早到晚,走遍了大同大大小小的工地。

不管是工地施工,还是百姓的拆迁,他都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以至于多次晕倒在工地,两次有生命危险。

遇到下属办事不力,耿彦波火爆脾气立马上来,当众就会指着下属骂道:“能干就干,不能干立刻辞职,政府不养闲人!”雷厉风行,丝毫不留情面。

遇到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他更会不管谁的关系大发雷霆:“谁负责这个项目,在我眼皮底下使坏,这个工程不给你干了,赶快往回交!”丝毫不含糊。

他曾经说:我也知道怎么做又清闲又不得罪人,还能出成绩,可是我不愿意,我还是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实事。

大同百姓从未见过如此有诚意的市长,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是山西百年以来难得的好市长。

五年后,大同终于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城高楼耸立,道路四通八达,旧城历史文化得到复兴,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都离不开市长耿彦波。

然而,大同建设还未全部落实,一纸调令又将耿彦波调回太原任市长。

就在他离开大同那天,上阳广场,上千人拉着横幅,流着眼泪,举着照片,大声喊着:“大同需要您,耿市长!”

甚至有人当街长跪不起,恳请耿彦波留在大同。

坐在车上缓缓离开的耿彦波,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后没多久,就有人看到,每天天刚擦亮,耿彦波就出现在太原火车站附近、河西附近,开始用腿丈量马路。

百姓欣慰,一场血雨腥风的改革又要开始了,太原又要换新颜。

果然,几年后,太原高架桥林立,道路四通八达,经济飞速增长,成为了南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这一切,耿彦波功不可没。

从36岁主政灵石开始,耿彦波一路遭受了无数骂名,却从未退缩,硬是用一双旧皮鞋,踏遍温热了改造过的每一座城市。

他不但用实际行动让几座城市华丽转身,更让城中的百姓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红利,他,早就成为了山西百姓心中最有份量的好市长。

他,胸有日月乾坤,心存家国黎民,拼上自己的一切,只为建成一座座新城。

他,永远风尘仆仆,永远胸有成竹,言必出行必果,一心只为人民谋幸福。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心怀天下的好官,这样的好官更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点赞人民的好市长——耿彦波!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路桥百科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路桥百科网 X1.0

© 2015-2020 路桥百科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